新中国成立前,我县道路交通闭塞,县域内没有公路,人们出行和道路运输十分落后。经过七十多年的发展,我县公路建设从一张白纸到乡乡通油路,村村通硬化路以及具有较高服务水平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规划布局。交通的发展变化,在不断刷新人们时空感的同时,也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说到交通的发展变化,出行方式和消耗时间无疑最能体现。而对这一点,今年83岁高龄的罗启昆老师深有感触。他1938年出生在昆明,1950年随父亲回到家乡。罗老师回忆,当年他和父亲是坐车到会泽,然后从会泽出发途径蒙姑、金塘,走路回家的,耗时八天。
同期声:罗启昆
蒙姑到巧家这一段全部是在金沙江悬崖边走,稍微脚下一滑。有可能划到金沙江里边去,或者就摔一跟斗,不死也要受伤。走不动路的有钱人,可以请滑杆抬着走。没钱的就没有办法了。我当时是父亲,背一截走一截,又背一截走一截,这样回来的。三个人抬滑竿,不管左拐右拐,他有他的一套号子。我们小时候就觉得很好听。体会不到那种危险。因为我没坐滑竿,我看他们坐滑竿,闭着眼睛,手紧紧的揪着。
时间来到1952年,初中毕业的罗老师被保送到昭通师范读书,那时的交通也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同样没有公路,没有客车,出行十分困难。因此,当年十四岁的罗老师往返学校只有靠步行。据他回忆,从巧家到昭通一路要经过五座山三条河一个坝子。
同期声:罗启昆
我们走的时候是几个同学结伴而行。一般情况,要走五天到六天,有的女同学走不动,走六到七天的都有,所以非常艰难。
1958年,我县修建了巧大公路。结束了巧家没有公路的历史。巧大公路通车后的第二年,罗老师被调到荞麦地塘上村巧二中教书,当时虽然没有固定的客运,但他们总算可以搭车从巧大公路前往学校。
同期声:罗启昆
一个是搭东川到巧家拉粮食,叫三车队的车。这些人很好,一般能搭的他都会停下车来搭你走。二一个途径是邮政车。从会泽的大桥跑巧家县城,来来回回的跑。还有一个途径是我们初中的一个同学在昭通运输队开车。有时候会跑巧家。他也无奈,他也知道车子很少,出行很艰难。任由我们爬上车。我们爬不是坐在货箱里,而是货箱篷布上面的车顶,。他只好交待一声,坐稳拉稳,然后慢慢的开车。我们当时也无奈。只要坐上车就高兴啦。管他艰险不艰险,心里想难道当真就摔下去了?就是这个心态。
新中国成立之前,巧家县域内没有公路。新中国成立后至1965年,先后兴修了驿道1200公里,马帮代替了部份人力运输。
1958年,巧家县委政府修建152公里巧大公路。结束了巧家没有公路的历史。经过40余年的发展,我县的公路不断延伸,到2000年公路里程达到了2372公里,但基本没有硬化公路。
十三五以来,我县累计投资56.5亿元,建设农村公路3914.49公里,全县公路里程达 6413.14公里。实现通乡油路和通行政村公路硬化率100%,农村客运开通率、通邮率100%,全县16个乡镇形成了四通八达的“3小时交通圈”,农村交通建设成绩跃居全市、全省前列。
截止到2020年9月底,共完成包含高速公路投资在内的交通固定资产投资180亿元,比“十二五”时期增长960%。
数据的不断刷新透露着巧家交通的发展变化。如今一条条宽敞平坦的道路延伸到村村寨寨,公共交通的不断发展,县域交通实现高速公路零的突破,让百姓出行半径直线增加、使人们的出行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人民的生活也越来越便捷。
十四五,巧家将坚持交通先行,县域内加快村组道路硬化,增强交通服务农村发展的能力。对外交通将以高速公路和铁路为骨架,以水运航道为补充,推动公路、铁路、水运联运,打造出滇入川的陆水联运大通道。并启动白鹤滩库区航道、码头(翻坝码头)、港口建设,培育发展水运产业。积极对接开展空域申请,规划建设水上机场。
未来,现代综合交通立体化格局将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带来发展的希望,也将给人们带来前所未有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来 源丨巧家电视台
编 辑丨 杨 庆 会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共0条评论